小額週轉猛增帶來哪些風險?

來源: 信貸    發佈時間:2009/5/25 上午 11:08:14
資金從何而來?從居民儲蓄轉為投資的比重來看,根本就不能支撐如此巨額的成交量;因此,巨量週轉投放中的部分資金暗渡陳倉違規入市流入了股市,這一點應當難以否定。
資金從何而來?從居民儲蓄轉為投資的比重來看,根本就不能支撐如此巨額的成交量;因此,巨量週轉投放中的部分資金暗渡陳倉違規入市流入了股市,這一點應當難以否定。第一,一般地說,對銀行而言,準確、及時、嚴格地監控週轉資金的流向的難度在日益加大。第二,從第一季度票據融資的比例來看,近期貸款飆升有可能是出於財務目的,而不是實際需求,企業利用票據利息低於存款利息的好處囤積現金。A股市場大漲,部分企業貸款進入股市應當是一個重要原因。貸款數量的增長或許不能立即推動經濟增長。週轉資金進入股市後必然生成不良貸款,積累潛在的風險。銀行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何嚴格監控承貸人的資金使用流向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地方週轉易成糊塗賬

這一次為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巨量週轉投放規模,大部分資金投入到了以“4萬億元”為龍頭帶動的政府投資項目中,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等領域,政府化跡像明顯。 “大呼隆”、“運動式”的貸款存在著嚴重的政績化、任務化傾向,違背市場規則。第一,“政府化”貸款的過度膨脹導致週轉資金的邊際效率下降,滋生各種腐敗和低效投資,甚至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政府利用地方性融資平台大舉借債,行政型地干預甚至指令配置地方金融資源。第二,大量貸款以“政府信用”為依托,很多是地方政府的隱形擔保。實際上一些地方財政收入困難,償付能力有限。尤其是經濟持續下行,財政減收,後續擔保能力難以為繼。一旦地方財政出現系統性風險,這些貸款如何償還?第三,出現新一輪的“週轉資金財政化”。 “4萬億元”投資中,地方政府3萬多億元的配套資金大都是銀行貸款,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藉這次貸款的“東風”,挪用週轉資金應付日常開支或其他支出,拆東牆補西牆,財政開支膨脹。使未來的貸款償還成為一筆糊塗賬,最後不得不甩給財政買單。

貸款結構不合理加大風險隱患

從貸款的長短期結構看,中長期貸款過多影響銀行的流動性。從公佈的數據來看,1-4月份新增的5.17萬億元貸款當中,除了中長期貸款(佔 39.65%)和票據融資(佔31.14%)之外,剩下的只有1萬多億元,其中還包括居民個人貸款、企業一般流動性貸款。許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場化程度低,未來收益不高;回收期較長,不可預測因素多,難以保證企業未來有足夠的現金流來還本付息。中長期貸款項目過多,比重較大,頭重腳輕,影響資產負債比例,銀行流動性受到威脅,引發流動性危機。使未來資產質量惡化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