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貸-三大因素掣肘綠色信貸推行緩慢個人信貸 一度被熱炒的綠色信貸如今卻面臨著“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局面。受政策標準模糊、技術風險較大、實現機制缺乏三大因素制約,綠色信貸在推行中並不順利。
個人信貸 一度被熱炒的綠色信貸如今卻面臨著“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局面。受政策標準模糊、技術風險較大、實現機制缺乏三大因素制約,綠色信貸在推行中並不順利。
銀行冷對綠色信貸 據發改委人士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投資總額累計可達6000億元以上,每年可提供1.5億噸至2.25億噸二氧化碳核定減排額度,這意味著每年碳減排交易額可高達22.5億美元。 雖然蛋糕如此巨大,但各家銀行的反響卻並不熱烈。來自銀監會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節能環保項目貸款總額逐年增加,但節能環保項目貸款額佔貸款總額的比例仍然偏低。這一比例最高的2008年僅為3.11%。 接受采訪的商業銀行人士大多表示,支持低碳經濟的信貸在現實中很難盈利,目前一些銀行並未制定具體的計劃,也沒進行過專門的統計。 交通銀行(601328)相關人士指出,綠色信貸的技術風險成為銀行投資的顧慮。例如,向低碳經濟轉型中企業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帶來的產業風險。而目前,商業銀行對低碳經濟企業,尤其是私有企業的風險評估指數非常高。 “綠色信貸業務對銀行來說風險很高,有點類似風投業務。”浦發銀行(600000)人士稱。 標準模糊執行難 除了技術風險,政策標準的模糊也極大地制約了綠色信貸的推廣。 銀監會人士介紹,目前,綠色信貸業務規劃還是停留在政策層面上,沒有統一的標準,重點依靠銀行內部控制機制來推動執行,這造成了銀行綠色信貸各行其是的局面。 建行(601939)總行人員表示,進行綠色信貸業務數據統計涉及對貸款投向和企業項目的考核評估,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銀行沒有專門的部門去統計綠色信貸,只能根據相關政策一點點計算出來。而且,由於國家並沒有出台統一的統計標準,因此,統計數據基本上是“各成一家”,沒有什麼可比性。 關於綠色信貸,最常見的一種現像是:由於各家銀行執行標準不一,有些綠色信貸項目在這家銀行貸不到款,轉身到另外一家卻可以貸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業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現有政策缺乏清晰的標準,這給銀行執行帶來了困難。 據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環保部、銀監會已經開始加強對綠色信貸、節能減排等金融機制具體措施落實的研究。 動力缺乏創新少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缺乏激勵、考核等相關實現機制,銀行沒有動力去執行綠色信貸政策,具體操作滯後。 “目前,這些對低碳經濟的融資除了做財務顧問是中間業務以外,在財務報表中仍然都體現為貸款業務。”浦發銀行投行部主管鄭大衛稱。 據工商銀行(601398)人士介紹,目前國內銀行業關於綠色信貸的業務創新還較為落後,一些綠色信貸的新型模式通常是藉鑑發達國家,比如開發相關的節能減排融資產品。 此外,更直接模式的就是與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在這種模式下,銀行把涉及綠色信貸的風險評估交給諮詢融資機構去打理,這樣就省去了一定的信貸評估成本。 據國際金融公司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興業銀行與該公司合作的節能減排貸款共98筆,貸款金額共37億元人民幣;北京銀行貸款共8筆,貸款金額共1.18億元人民幣;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已合作完成1個備批項目。 但這種與國際機構的合作的模式也並不成熟。業內專家表示,對於綠色信貸,國內外還都處於摸索階段,都在尋找一條對銀行、企業都有動力的融資模式。 |
|